close

英國教育不體罰 01  

5歲兒子的班上,有一位非常麻煩的男同學,他動輒推打踢人,是來自一個母親曾有毒癮又屢換伴侶的家庭。對於這樣一個經常被同學告狀跟擾亂團體秩序的孩子,英國老師怎麼應付讓我很有興趣,結果發現不體罰仍是最大底線。

英國政客們對體罰規範稍有鬆綁,但不體罰的觀念已經深入民心,就算有高層允許體罰可以是「最後手段」,卻根本沒老師願意動手用這種粗暴的手段。因為英國社會已經習慣非體罰,更知道體罰只是一時恫嚇,這一時可以撐多久,無人可測,但是學生卻會很快複製這種恫嚇,拿去在同儕之間使用。

>犯了錯 祭出紅黃綠卡

處罰孩子的方式很多,一些慣犯調皮的孩子都各有個性與家庭的因素,如何協助他們融入團體跟上規範,才是調整這些行為的根本之道。用體罰來暫時嚇阻,等他們一到沒有體罰的外頭,馬上就可能又犯,這才是整個社會未來的麻煩。

我們因為學區的問題,讓兒子在英國念過三個公立小學跟一個私立幼兒園。這幾個學校的共同特徵,就是在處罰孩子的方式上非常用心,不但要個案處理,也需要了解當場狀況,在逐次的說理中增加諒解,這之間少用威嚇,很多孩子在最初級的手段下,就會明白跟團體合作的重要性。

英國教育界最開始的通用招數是紅黃綠卡,也就是全班每個人都有一套寫上名字的色卡掛在牆壁上,不規矩的孩子先是換成黃卡警告,再犯就變成紅卡。兒子每天回來都會告訴我誰今天變黃或變紅,我會問他為甚麼,在他陳述為甚麼的同時,可以理解他開始明白哪些行為在團體裡是不該做的。

如果這套色卡還是難規範,有些學校會在教室出現一個「靜思角」,讓孩子在那裏待上5到10分鐘,好好想想跟冷靜一下。

學校有老師告訴我,他們刻意避免用負面的辭彙來給這個角落貼標籤,因此不用「處罰角」或「面壁角」來形容。有些孩子只是一時衝動,在這個角落冷靜一下就可以達到效果。甚至被叫去校長室「罰坐」了。

英國教育不體罰 02

 

>最嚴厲處罰 校長室罰坐  

連「靜思角」都無法規範的孩童,這時候就會出現「禁玩時間」。有一次我進學校做家長參觀,發現在第一堂課後的15分鐘外放玩耍時間時,兒子班上最調皮的那位同學,被老師牽著手站在旁邊看,不准出去跟大家一起玩。

老師事後告訴我,這也是處罰的手段之一,讓他知道上課不合作,下課就沒得玩。這個麻煩小男生在多次全班外出活動,要求家長出席協助時,我也發現都是老師牽他的手,刻意把他放在身邊,好就近照料。

老師認為,這個孩子從家庭教育裡沒有獲得足夠的愛,卻複製出很多暴力行為在學校使用。學校希望在早期就幫助他克制並明白行為的不對,但是孩子心中最根本的憤怒,還是需要家庭與專家一起協助。學校不但多次找家長來談,甚至動用到行為專家,以家長跟孩子一起的諮詢時間來幫助這孩子脫離暴力舉動。

漸漸的,終於比較少聽到他在班上惹禍了。雖然大家都知道當他回到家裡,很可能又是同樣的氣氛跟遭遇,但至少學校有努力讓他明白在團體中尊重他人跟規範的重要性。兒子學校的這個例子只是個案,但從個案中,可以體會英國教育體系在這個問題上的用心。

而被兒子認為最嚴厲的處罰,就是被叫去校長室「罰坐」了。

<本文轉載自由時報  文/駐歐特派記者胡蕙寧>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littlesun36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